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面向未來,只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創造更加有利于新質生產力成長的制度環境,才能讓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實現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互促共進性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推動包括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生態環境、人才體系、法治環境以及市場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全面深化改革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催化作用。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調整和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引入國際先進的生產要素和管理模式,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參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強組織資本和信任資本的建設,提高經濟系統的組織效率和信任關系,確保先進優質的生產要素能夠順暢地流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領域,激發包括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和活躍的創新創造生態系統,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產生和應用。通過優化制度環境、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國際合作和提升產業組織能力等改革措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更加高效的市場機制和更加公平的法治保障,提供更加健康和強韌的軟實力支持,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壯大,從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倒逼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依賴于創新的動力,創新的需求促使經濟體制改革,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倡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形成和成長,這一過程需要深化產業政策和戰略的調整,以及相關產業規劃和資源配置的優化。新質生產力強調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產業的發展,這要求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高素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穩定、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這要求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完善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以及加強法律實施和監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更加活躍和開放的市場環境,這促使改革向著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方向深化。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價值共通性
追求創新、質量優先、以人為本、注重綠色可持續、追求公平正義和倡導開放合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共同價值追求,共同推動和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驅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強調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依賴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兩者都強調不斷突破舊有的框架和限制,追求技術、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以適應和引領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質優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旨在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形成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就是要結合形勢任務發展變化,謀劃實施新的改革舉措,切實提升改革的精準性、針對性、實效性。
無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還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都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改革和發展應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倡導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兩者均強調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平衡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關系,致力于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追求長期穩定發展而非一時的快速增長。
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促進更加均衡和包容性的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社會體系,減少收入分配差距。全面深化改革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都是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全球化背景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通過開放學習世界先進經驗,推動國際經濟、人文、科技交流合作。同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離不開全球創新資源的整合和國際市場的深入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一致性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著力解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構建創新體系、完善市場機制、注重環境保護和擁抱全球化等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舉措,共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來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凸顯改革引領作用。通過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實現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提高成果轉化效能;通過推進新領域新實踐制度創新,構建自主自強、開放融合、充滿活力的創新創造生態;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做大做強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體系的支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強調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優化高校學科設置,強化基礎學科投入,形成尊重人才的制度體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部署,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必須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把新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視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出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機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擴大國際交流合作,參與引領全球治理。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方面,兩者內容一致,共同促進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力提升。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旨向共同性
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均旨在通過創新和改革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目標在于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率,夯實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通過技術進步和創新服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建立相應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規以及治理模式,適應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說明中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迫切需要。立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發展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越是局面復雜,越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向深化改革要動力,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不斷應對新情況、化解新矛盾、解決新難題,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